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笔记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1月5日 晚上

MOSFET

MOSFET 结构

源漏方向的栅的尺寸叫栅长 $L$,与之垂直方向的栅的尺寸叫做栅宽 $W$。由于在制造过程中,源/漏结的横向扩散,源漏之间实际的距离略小于 $L_{0}$。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定义 $L_{\mathrm{eff}}= L_{\mathrm{drawn}}-2 L_{\mathrm{D}}$,式中 $L_{\mathrm{cff}}$ 称为有效沟道长度,$L_{\mathrm{drawn}}$ 是沟道总长度,而 $L_{\mathrm{D}}$ 是横向扩散的长度。

在互补 $MOS$(CMOS)技术中同时用到 $NMOS$ 和 $PMOS$。从简单的角度来看,$PMOS$ 器件可通过将所有掺杂类型取反(包括衬底)来实现。但实际生产中,$NMOS$ 和 $PMOS$ 器件必须做在同一晶片上,也就是说做在相同的衬底上。由于这一原因,其中某一种类型的器件要做在一个“局部衬底”上,通常称为“”。现在大多数 $CMOS$ 工艺中,$PMOS$ 器件做在 n 阱中。注意 n 阱必须接一定的电位,以便 $PMOS$ 管的源偏结二极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反偏。在大多数电路中,n 阱与最正的电源供给相连接。

I/V特性

阈值电压

  • 截止区 $V_{GS}<V_{th}$
  • 弱反型/亚阈值区 $V_{GS}<V_{th}$ 且 $V_{GS}\approx V_{th}$
  • 线性区 $V_{GS}-V_{th}>V_{DS}$
  • 饱和区 $V_{GS}-V_{th}<V_{DS}$

小信号分析

等效模型的参数

跨导是衡量栅极电压变化时漏极电流变化强度的指标

  • 决定 MOSFET 的增益和速度
  • 饱和区的跨导最高
  • 弱反转区的跨导效率最高,即 $g_m/I_D$

饱和跨导 $g_{m}$

体跨导 $g_{mb}$

输出电阻 $r_o$/输出电导 $g_o$

本征电容 $C_{gs}$、$C_{gd}$

工作区 $C_{gs}$ $C_{gd}$
截止 $WL_{ov}C_{ox}$ $WL_{ov}C_{ox}$
线性 $\frac{WLC_{ox}}{2}+WL_{ov}C_{ox}$ $\frac{WLC_{ox}}{2}+WL_{ov}C_{ox}$
饱和 $\frac{2WLC_{ox}}{3}+WL_{ov}C_{ox}$ $WL_{ov}C_{ox}$

其中

  • $L$ 是有效沟道长度
  • $L_{ov}$ 是漏源扩散到栅氧化层下面的长度

寄生电容

或者见 https://teru.space/2023/09/13/%E6%95%B0%E5%AD%97%E9%9B%86%E6%88%90%E7%94%B5%E8%B7%AF%E8%AE%BE%E8%AE%A1%E7%AC%94%E8%AE%B0/#%E6%89%A9%E6%95%A3%E7%94%B5%E5%AE%B9

简化模型

完整模型

单级放大器

这可能是这门课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节了。然而 Razavi 的教材实在是有些抽象,跳跃性比较强。PPT 内容全面,但是仍有不少坑与细节问题。故此节打算自己写,不照抄 PPT 和课本了。

放大的原理

  • 模电里就学过,放大是针对小信号而言的
  • MOSFET工作在某个直流稳态,然后把小信号叠加到输入上,输出也会发生变动
  • 由于小信号很小,变动在整个系统的输入输出曲线上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可以看成在这一点的切线上变动
  • 如果切线斜率大于1,那么输入变化x,输出可能变化2x,这就实现了放大
  • 显然小信号必须足够小,否则就不再是线性的了
  • 使用MOSFET实现时,在理论分析中,小信号等效电路中的受控电流源就是放大的核心组件

共源放大器

共源(CS)放大器;输入应用于栅极(G),输出取自漏极(D),源极(S)是输入和输出的共同参考点(小信号共地)

↑注意 Razavi 的这个图画得很糟糕,这里的 $V_{in}$ 应该是包含了大信号和小信号两部分的。

小信号等效电路中:

  • 跨导
  • 输出电阻

在接下去的分析中,我们将 CS 放大器的 $V_{out}$ 和地作为含源一端口网络的两个端。

使用诺顿定理,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与一个电阻并联组合来等效。由于小信号电路都是线性电路,且输入小信号为 0 时输出也为 0,不难得出结论:可以把诺顿等效电流源当成受控电流源,与 $V_{in}$ 成正比例关系。

于是定义受控电流源的系数为等效跨导 $G_{m}$,电阻为输出阻抗 $Z_{out}$

接电阻的共源放大器

  • 等效跨导
  • 输出阻抗
  • 电压增益

Insights:

  • 电阻负载具有有限阻抗,从而降低了小信号增益
  • 难以制造物理尺寸合理的大型电阻器
  • 难以制造具有严格控制值的电阻器(用于精确增益)

接深三极管区MOSFET的共源放大器(不常用)

这个时候小信号模型失效了,但是 M2 可以直接看成电阻,

  • 等效跨导
  • 输出阻抗
  • 电压增益

接饱和区MOSFET的共源放大器

M2 在饱和区,理论上 $I_{D}$ 应该是关于 $V_{DS}$ 的常数函数,也就是电流始终不变,相当于一个电流源。但是由于沟长调制,$I_{D}$ 随 $V_{DS}$ 缓慢增加,因此等效小信号模型中还是存在一个电阻 $r_{o2}$

由于 $V_2$ 两端都是 DC 电压,于是在小信号模型中都是接地,$V_2=0$,受控电流源可以直接去掉。

  • 等效跨导
  • 输出阻抗
  • 电压增益

接类二极管MOSFET的共源放大器

先考虑上图,等效小信号模型已经画出。注意 M2 是 NMOS 的情况,由于不是共源解法,所以需要考虑体偏效应。

  • 等效跨导
  • 输出阻抗
  • 电压增益

如果我们把这种二极管接法的 MOSFET 单独拿出来看,忽略衬底偏置效应,画出小信号模型

稍加计算可得这个 MOSFET 等效为一个电阻,阻抗为

(如果有衬底偏置就不能这么玩)

接电流源的共源放大器


注意在交流通路中,电流源是断路。这个其实就相当于接电阻的 CS,但是电阻是无穷大。

  • 等效跨导
  • 输出阻抗
  • 电压增益

像反相器的共源放大器

不多说,暴算

  • 等效跨导
  • 输出阻抗
  • 电压增益

带源衰减的共源放大器

  • 如果输入信号超出输入范围,工作点可能会偏离原始/所需的直流偏置点太远,从而离开所需的饱和区域并产生失真
  • 源衰减:在源和地之间插入阻抗(这是一个负反馈!)以扩展输入范围


如右上图,让输出接地,计算跨导

再令 $V_{in}=0$,并在输出端增加测试电压 $V_{X}$,计算输出阻抗:

于是电压增益

共漏放大器(源跟随器)

顾名思义,CD放大器的主要作用不是放大,而且作为CS放大器的后级,用于减小输出阻抗

接电阻的CD/SF

  • 等效跨导
  • 输出阻抗
  • 电压增益

接饱和MOSFET的CD/SF

(?)

共栅放大器

  • 增益是正数
  • 体偏效应反而增大了增益

接电阻的共栅放大器

  • 等效跨导
  • 输出阻抗
  • 电压增益
  • 输入阻抗

“漏极电阻”积木

级联分析

单一增益频率

单位增益频率 $f_T$,也称为过渡频率。它被定义为共源放大器的 短路 电流增益 变为 1 的频率。

输入输出范围

  • 在放大器中,放大MOSFET或MOSFET电流源需要保持在饱和区域中以获得最佳性能。
  • 电压余量问题:当没有足够的电压余量来保证放大MOSFET或MOSFET电流源保持在饱和区域,通常出现在 40nm 以下制程以及 Vdd 较低时。
  • 输入范围为 $V_{max}-V_{th}$,其中最小输入电压限制为 $V_{th}$,以确保 M1 保持导通,最大输入电压限制为 $V_{max}$,对应于 $V_{DS}(M1)= V_{dsat}$ 的输入电压
  • 输出范围为 $V_{DD}-2*V_{dsat}$, 其中最小输入电压限制为 $V{dsat}$,以确保 $V_{DS}(M1)\ge V_{dsat}$,最大输入电压限制为 $V_{DD}-V_{dsat}$,以确保 $|V_{DS}(M2)|>=V_{dsat}$

Folded Cascode

(Todo)

差分放大器

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

单端放大与简单两路放大的弊端

  • 电路有干扰,比如理想情况下输入信号是正弦波,但是实际情况正弦波会有“毛刺”或者“变形”
  • 单端放大信号会把干扰也放大,显然不可行
  • 于是考虑把信号分成正负两路,干扰也是对称的,一起被放大,那么取它们的差值,干扰就可以被去除

  • 对于简单两路放大,如果信号的共模部分发生波动,也就相当于 DC 工作点发生变化,器件的跨导改变,小信号被放大的倍数改变。

基本差分对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使用基本差分对。

大信号分析

  • 当 $V_{in1}$ 远小于 $V_{in2}$ 时,M1 关闭,M2 开启,$I_{D2}=I_{SS}$,因此 $V_{out1}=V_{DD}$,$V_{out2}=V_{DD}-R_{D}I_{SS}$
  • 当 $V_{in1}$ 不断增加时,M1 开启,$I_{D1}$ 逐渐增加,但是仍然满足 $I_{D1}+I_{D2}=I_{SS}$,$V_{out1}$ 减小,$V_{out2}$ 增大
  • 当 $V_{in2}$ 远小于 $V_{in1}$ 时,M2 关闭,M1 开启,$I_{D1}=I_{SS}$,因此 $V_{out1}=V_{DD}-R_{D}I_{SS}$,$V_{out2}=V_{DD}$

共模输入的影响

注意:共模输入 $V_{in,CM}$ 代表现实电路中可能存在的噪声,其也是交流信号

  • 当 $V_{in,CM}<V_{TH1}$,M1 和 M2 不开启,输出 $V_{DD}$,增益为 0
  • 当 $V_{TH1}<V_{in,CM}<V_{GS1}+(V_{GS3}-V_{TH3})$,M1 和 M2 开启,作用是源跟随器,使得 $V_{P}$ 跟随 $V_{in,CM}$
  • 当 $V_{GS1}+(V_{GS3}-V_{TH3})<V_{in,CM}$,M3 工作在饱和区,通过 M1 和 M2 的总电流不变,这是我们想要的工作区
  • 当 $V_{in,CM}>\min\{V_{DD}-R_{D}I_{SS}/2+V_{TH},V_{DD}\}$,大信号特性不变,但是小信号增益下降

定量计算

输出电流差值

于是可以得到跨导

当 $\Delta V_{in}=0$ 时,跨导最大,为

电压增益

这也满足了单源放大器的 $|A_v|=g_{m}R_{D}$

当 $\Delta V_{in}$ 太大以至于 M2 管关闭的时候,上面的分析不再成立。定义 M2 刚好关闭时的 $\Delta V_{in}$ 为 $\Delta V_{in1}$

半电路小信号分析

首先,假设电路是线性的,那么左侧增加多少电流,右侧就相应减少多少电流,因此 P 点的电压是不变的,在小信号分析中可以看成“虚地”。

于是,差分放大器就变成了两个简单的 CS 放大器,不难得到

源极衰减

源极衰减能提升差分放大器的线性度。定义有源极衰减时 M2 刚好关闭时的 $\Delta V_{in}$ 为 $\Delta V_{in2}$,则可得

这说明线性输入范围被扩大了 $\pm R_S I_{SS}$

而小信号增益变成了

(Todo:Figure 4.28 Degenerated differential pair with split tail current source.)

共模响应(电流源有电阻)

考虑电流源 $I_{SS}$ 的输出电阻为 $R_{SS}$,那么当 $V_{in,CM}$ 变化时,P 点的电压也会变化,简单进行简化后不难发现这就是源极衰减的 CS 放大器,电压增益为

电路不对称导致的输出变化

电阻失配

假设 $R_{D1}=R_{D}$,$R_{D2}=R_{D}+\Delta R_{D}$,令 $V_{in,CM}$ 变化 $\Delta V_{in,CM}$,那么 $V_{P}$ 变化

$V_{X}$ 和 $V_{Y}$ 的变化

上式说明,输入端的共模变化会在输出端引入差分成分。我们称之为电路的共模到差分转换。因此,共模信号的变化会导致输出产生微小的扰动。

晶体管失配

由于尺寸和阈值电压不匹配,两个晶体管的电流略有不同,跨导也不相等。

共模抑制比(CMRR)

定义共模抑制比(CMRR)

对于理想差分放大器,CMRR 是无穷大。

  • 对于电阻失配,
  • 对于晶体管失配,

输入失调电压

由于适配现象的产生,当差分输入为 0 时,放大器输出也不为 0,而是输出 $V_{O}=(V_{out2}-V_{out1})$。那么反过来,使得输出为 0 的差模输入就为 $V_{OS}=V_{O}/A_{vdm}$

  • 对于电阻失配,
  • 对于晶体管尺寸失配,
  • 对于晶体管阈值电压失配,

总的输入失调电压:

注意:

  • 输入失调电压 和 共模抑制比 是两个不同的参数
  • 输入失调电压 是大信号行为,影响小信号性能
  • 共模抑制比 是小信号性能
  • 输入失调电压小,共模抑制比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电流镜

之前提到,工作在饱和状态的 MOS 器件可以充当电流源。但是,由于沟道调制、PVT 变化等现象的存在,这个电流源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栅极电压不是电源电压的函数,也存在工艺和温度依赖性。换句话说,如果 MOSFET 的栅极-源极电压是精确定义的,那么其漏极电流就不是!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其他方法来偏置 MOS 电流源。

基本电流镜

我们利用这样一个事实:两个栅极电压相同、同时工作在饱和区的 MOSFET 电流相等,来制作电流镜

因此

NMOS 电流镜能让电流流入,PMOS 电流镜能让电流流出

失配

尺寸失配、工艺失配

阈值电压失配

Reducing Vth mismatch effect by increasing Vdsat
at the cost of reduced output range

偏置失配

导致 $V_{DS}$ 的系统误差

Reducing VDS mismatch effect by increasing the output
impedance ro

源极衰减

  • 提高输出阻抗 $Z_{out}=g_{m2}r_{o2}R_{S}+r_{o2}$
  • 减少 $V_{DS}$ 的系统误差
  • 输出电压范围减小 $I_{out}R_{S}$

级联

为了让 $V_{DS1}=V_{DS2}$,使用级联的电流镜

尺寸要求:$W_{3}/W_{0}=W_{2}/W_{1}$

当然,级联会让电压余度变小,

低电压级联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引入“低电压级联”:

其中

则 M0 和 M1 都工作在饱和区,就保证了 $V_{DS1}=V_{DS2}$

为了产生 $V_{b}$,使用下面的电路

M7 饱和,M6 线性,M7 提供 $V_{GS}$,M6 提供 $V_{DS}$

Wilson 电流镜

输出阻抗是

gm-boosting

(Todo)

频率响应

相关概念

  • 频率响应是一种线性系统分析,适用于晶体管可以通过其工作点和工作点附近的微小线性变化(即小信号分析)来充分表征的情况
  • 频率响应是一种稳态分析(正弦分析),表征线性系统对各种输入信号频率的响应,包括幅值/增益响应相位/延迟响应

传输函数

系统的输出比上输入是传输函数。

其中:

  • $\left(-\omega_{Z m}\right)$ 是系统的零点
  • $\left(-\omega_{P n}\right)$ 是系统的极点
  • $a_{0}$ 是 DC 增益
  • $|H(j\omega)|$ 是频率响应
  • $\varphi(\omega)$ 是相位响应

-3dB 截止频率

以 20dB 对数坐标画出频率响应图,

  • -3dB 频率:又称角频率或截止频率,与最大幅度/增益相比,该频率的幅度/增益下降 3dB
  • 带宽:又称 -3dB 带宽,带通情况下两个 -3dB 频率之间的距离,或低通情况下 -3dB 频率与直流之间的距离

RC 传输线极点

极点

波特图

  • For magnitude response
    • A real pole contributes -20dB/dec
    • A real zero contributes 20dB/dec
  • For phase response (and stability)
    • A LHP real pole contributes -90° (reducing gain and reducing phase)
    • A RHP real pole contributes +90° (unstable with growing amplitude)
    • A LHP real zero contributes +90° (increasing gain and increasing phase)
    • A RHP real zero contributes -90° (increasing gain and reducing phase, potentially unstable in a closed-loop feedback system)

米勒近似

当放大器输入输出两端之间存在一个电容时,可以将其等效为两个对地的电容,大小为

  • 米勒近似对于高频输出极点估计可能不准确
  • 米勒近似可能丢失零点

CS 放大器极点分析

输入和输出的极点:

CS 放大器零点分析

不能用米勒近似

分析零点时,可以把输出点接地,写出 KCL 方程:

Cascode 放大器极点分析

  • 级联级抑制了米勒效应,提高了共源 (CS) 级的带宽
  • 级联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主极点通常位于输出端:负载电容实际上有助于提高稳定性。

输入端,A 点到 X 点的增益 $G_m$ 是 $g_{m1}$,而 $R_{out}=\frac{1}{g_{m2}+g_{mb2}}$,故本征增益 $A=-\frac{g_{m1}}{g_{m2}+g_{mb2}}$,由米勒近似,A 点对地电容可以计算。

Source Follower 零极点分析

  • 放大器倍数 $A$ 近似等于 1,故米勒近似的系数为 0,X 点极点为:
  • 如果 $R_{S}$ 很小,如果 $R_{S}$ 很大,零点:

Common-Gate 放大器极点分析

Compared to CS, CG has higher bandwidth since the resistance and capacitance at the input node are smaller

Diff Pair With Passive Load 分析

极点

零点

Diff Pair With Active Load 分析

信号路径 1 (M1-M3-M4): 2 poles

信号路径 2 (M2): 1 pole

相加得到传输函数

可得零点

GBW

运算放大器

理想运放

  • Infinite voltage gain (practically >60dB)
  • Infinite bandwidth
  • Infinite slew rate
  • Infinite input impedance
  • Infinite CMRR
  • Infinite output voltage & current range
  • Zero output impedance
  • Zero input offset
  • Zero noise
  • Zero distortion
  • Zero power

开环与闭环

Open-loop amplifiers

  • Since the opamp gain is very high,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put terminals (“+” and “-”) would drive the opamp into clipping or saturation
  • The open-loop opamp acts as a comparator, not a linear amplifier

Closed-loop amplifiers

  • If predictable operation is desired, negative feedback is employed by applying a portion of the output voltage to the inverting input.
  • As long as the opamp gain is high en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osed-loop amplifier, such as the gain, input and output impedance, bandwidth etc., are determined by external linear components (usually resistors and capacitors) and have little dependence on non-ideal effects in the opamp itself

基本架构

小信号增益都是

Cascode OTA

小信号增益都是

Power supply rejection

电源抑制比 (PSRR) 的定义是从输入到输出的增益除以从电源到输出的增益。

对于上图(a),电源到输出的增益为1,PSRR就是小信号增益。

Slew rate*

  • 当输入阶跃较大时,由于输出驱动能力/电流有限,输出可能会呈现斜率恒定的线性斜坡。这就是所谓的“回转”,输出上升/下降斜率受到最大输出驱动电流的限制。
  • 当输出电压逐渐增大,反馈侧的MOS从截止到开始工作,输入又可以看成小信号,输出电压增长回归为 RC 充电的指数形式。

Basic OTA 电压范围分析

  • Common-mode (CM) input range
  • Output swingVout 是一个高直流阻抗节点,因此其直流偏置电压对 PVT 变化非常敏感,通常需要一个负反馈回路来定义 Vout,DC,通常等于 上下限的平均值以获得最佳输出摆幅。
  • Bandwidth差分对 OTA 的主要极点通常位于输出端,这里的直流电阻和负载电容相当大

Cascode OTA 电压范围分析

  • Output swing is reduced by $2V_{dsat}$
  • Bandwidth is reduced by x100 but GBW is the same
  • 当 Cascode OTA 用作输出缓冲的时候,范围更小了

the input/output CM voltage should be equal to $V_{b} +V_{GS}4 /2$ for best output swing

Two-Stage Opamps

(Todo)

稳定性与频率补偿

负反馈的基本概念

负反馈的优点

  • Negative feedback provides gain “desensitization”, where the closed-loop gain is less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of active device parameters (PVT)
  • The negative feedback extends 3-dB bandwidth by a factor of $(1+\beta A_0)$, while reducing the dc gain by the same factor and thus maintaining the same GBW
  • the gain slope is more linear over a large input range

稳定性分析

环路增益在负反馈中起着核心作用,通常用于分析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 若负反馈回路引入额外的180°相移(使得总相移=360°),那么负反馈变为正反馈
  • 如果180°相移的时候环路增益大于1,那么会引起自激振荡

Phase Margin (PM)

相位裕度(PM)是当环路增益=1时相位和-180°之间的差,用于估计闭环系统离振荡有多近。

其中

如果相位裕度较小,闭环频率响应会在 $\omega=\omega_1$ 附近出现一个尖锐的峰值,闭环系统接近振荡。

频率补偿

将主极点向内移动,第二极点 $\omega_{p2}$ 向外移动,使得第二极点大于单位增益频率(GBW/UGB),以获得足够的相位裕度(例如 PM=60°~70°),从而提高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两级运算放大器,有两个非常接近的主要极点

  • 主要极点补偿需要一个大电容器(大硅面积),以便将主要极点移近
  • 第二主要极点非常低,限制了单位增益频率,为了获得良好的 PM,要求单位增益频率小于第二主要极点频率

补偿方法:在第二级放大器两端接一个大电容 $C_{C}$

补偿前 补偿后
$\omega_{p1}$ $\frac{1}{(r_{o1}//r_{o2})C_1}$ $\frac{1}{(r_{o1}//r_{o2})(1+g_{m}r_{o2})C_C}$
$\omega_{p2}$ $\frac{1}{r_{o2}C_L}$ $\frac{g_{m2}}{C_L}$

米勒补偿的零点问题

米勒补偿引入了一个右半平面零点,因为 $C_C$ 形成一个额外的前馈信号路径。

  • RHP 零点会随频率增加增益,推高单位增益频率,从而降低 PM
  • RHP 零点与 LHP 极点一样会产生负相移,进一步降低 PM

只要 $g_mR_Z>1$,在前馈路径中插入一个与 $C_C$ 串联的电阻 $R_Z$ 以改变相位,就能将零点从 RHP 移至 LHP,从而消除 RHP 零点所导致的稳定性问题。

噪声

基本概念

  • 噪声是一个随机过程
  • 瞬时振幅不可预测
  • 定义噪声在每个频率的功率大小为功率谱密度(PSD),单位 $\mathrm{V}^2/\mathrm{Hz}$
  • 对于白噪声,功率谱密度是常数函数
  • 不相关噪声叠加,功率叠加
  • 定义信噪比 $\text{SNR}= P_{\text{sig}} / P_{\text{noise}}$

电阻热噪声

  • 起源:电子的随机热运动
  • 零均值
  • 高斯概率密度函数
  • 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 与电流无关

或者说

如果使用诺顿等效电路,

MOSFET 热噪声

其中,γ 等于长沟道器件的 2/3,但在现代亚微米 MOS 器件中可能要大几倍。

当然,MOSFET 连接端的欧姆接触会有电阻热噪声

电容对于噪声的影响

电容不贡献噪声,但是可以像滤波器一样过滤噪声,从而限制了总噪声功率

闪烁噪声(1/f 噪声)

  • 起源:与污染和晶体缺陷有关的陷阱,电荷的“陷阱”和“释放”产生了“闪烁噪声”
  • 不仅存在于有源器件中,也存在于一些分立的无源元件(如碳电阻器)中
  • 在低频时非常明显(因此被称为 1/f 噪声)
  • 只存在于直流电中
  • 取决于电流流向

  • 其中 K 与器件参数无关
  • Reducing gm to improve 1/f noise (e.g., using degeneration)
  • PMOS shows smaller flicker noise than NMOS

Where Thermal voltage of channel meets the flicker noise

计算

CS with resistive load

CS with current source loads

CS with cascode